1948年2月26日,张伯礼出生于天津市南开区。
1982年7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992年7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所室主任。
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年7月-1999年12月,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9年12月-2002年8月,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2002年8月-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年10月,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2007年6月,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2月-2018年12月,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20年2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中医院。
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奥会前夕,张伯礼担任2022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区125号火炬手。
科研综述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学术论著
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教育理念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
他坚持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从院校走出去,跟临床名师学习经验,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实用型人才。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中的互动,鼓励师生间对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创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自主式学习联动"的教学方法。
制定标准
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
指导学生
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